题海战术在被淘汰
北京中考改革迎来重磅消息。9月26日,北京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此次改革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和考核三类,兼顾分数评价与等级评价,将从今年9月升入八年级的学生起开始施行,2025年迎来首考。依据改革方案,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这“小四科”变为等级评价进行考查。不少家长对科目调整感到欣喜,认为能给孩子减负;也有家长认为,改革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主课”的分值权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次改革方案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为高中选拔具备多种优势潜力的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渠道。贵州省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在上课。图/视觉中国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在26日的发布会上介绍了《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关内容。李奕称,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大减法、小加法”。“大减法”将分数评价科目聚焦在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与健康6门。原来“全科全考”下的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变为等级评价,在升学中作为参考而非分数成绩。此外,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科目笔试安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了考试频次。“小加法”则体现在强化综合素质评价上。道德与法治80分,笔试变为开卷,将“综合素质评价日常行为”计入成绩,占10分。物理80分,将实验操作计入成绩,占10分。体育加强了过程性考核,学生在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进行体质健康考核,加上八年级第二学期开卷考试一共40分,九年级现场考试则占30分,合计70分。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始终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北京方案回应“双减”要求,是针对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一次积极尝试。在教育部“全科开考、全考全用”的要求下,北京把“全考”分为考试、考查、考核,把“全用”区分为用于“毕业和升学”“毕业和升学参考”,是此次改革最大的亮点。该方案兼顾了必要的学习负荷安排,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近年来,北京中考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2018年被许多家长称为北京中考改革“元年”,当年首次实施“3+3”选考模式,除了必考科目语数外,考生要从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5个科目中选考3科。总分580分中,将语数外各科分值由120分降为100分。2021年,在教育部“全科开考”要求下,北京中考科目增至10门,物理、道德与法治计入成绩,“小四科”择优两门计入成绩,总分提升为660分。北京某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刘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前10门全考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压力。“小四科”择优计入总分,但是地理和生物都是初二考试,化学和历史是初三考试,因此大家会倾向于在初一初二选地理和生物,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初三腾出时间来专攻剩下的“大五科”(语数外,物理,道德与法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化学和历史被冷落,不利于和高中课程的衔接。此外,过于拥挤的地理、生物赛道还可能催生大量课外班,不符合“双减”精神,这次改革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李奕在发布会上强调了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突出综合性和系统性,既优化考试的方式,也优化计分方式,还将完善升学方式。他在答疑中提到,科目的调整不是简单为了减负,而是根据初中阶段相关学科特点、课时安排、课标要求来综合确定的。落实“新课标”是科目调整的必要前提。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即“新课标”),为各地课程和中考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让核心素养落地”,治愈学生反复刷题、机械记忆等顽疾,在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做出修订。例如,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以认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这条核心线索为主干,运用地理工具的同时强调参与地理实践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去年4月曾对媒体表示,课程结构改革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综合养成,而内容改革则鼓励学生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等方式主动学习。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郭城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道德与法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需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此次改革开卷后,考试题目就可以更多纳入社会中发生的问题和案例,鼓励学生更多去理解、认识以及正确评价这些问题。尹后庆进一步指出,学业质量的关键不在于“考”的形式,而在于对所学知识理解基础上的迁移和应用。只要设计好评价方式,不管用何种方式“考”都能促进教与学的优化。当然,在“毕业和升学参考”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合理设计,以解决等级评价可能带来的问题。杜妍的女儿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七年级,将在改革后的2026年迎来中考。她向《中国新闻周刊》分享了家长群的聊天记录。她说,以前考试计分的科目多,而现在,但凡语数外等有一两门弱势,“卡脖子”现象就会很严重,所以其实对孩子能力要求更高了。另外,究竟该如何对待“小四科”的学习也是许多家长关注的重点。李奕表示,“小四科”学习在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多要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培养学科思维,从而为高中阶段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这也是添加实验考核、增加实践性的初衷。考查“小四科”不是对它们的弱化,而是促使这些学科摆脱应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对于物理和化学都是高考科目,为何新的改革方案只将物理作为考试科目计入中考成绩,李奕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也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初中阶段的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探究性和实践性最明显的学科,也是学习时间相对更长一些的学科,对孩子科学素养形成具有特殊教育功能。将物理学科作为考试科目,既能考查物理学科特有的内容,又能考查自然科学类学科的素养内容,比如化学、生物学的探究能力、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素养目标与物理学科基本一致。有家长担心,中考化学调整为考查科目,而高中化学是计分科目,这样改是否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化学教师贺珊珊解释说,通过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最重要的让孩子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思维,并不是他背下了20种元素符号和一些反应方程式等就算是衔接好了。从教学上来说,改革后,要激发学生切实内在兴趣和自主实践探究精神。这也与现在高考重在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契合。对于计分科目更加集中的问题,储朝晖指出,只要分数评价存在,“内卷”现象就存在。这不是单次、单科改革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结合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家长社会多方反馈寻求解决方案。郭城也表示,中考依然需要具备选拔功能,这一功能现在更多地被放到了“大五科”以及体育当中去。但“大五科”也是遵循新课标理念的,老派的题海战术正在不断淘汰,如今提倡“适中练习”。放弃题海、增加实践意味着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考验。郭城认为,道德与法治卷面题目在未来会变得更“活”。开卷的题目解答不太可能直接在课本上找到,这不仅考验学生,也对于教师平时的教授、课程内容的设计、考试题目的设计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尹后庆也表示,题目不会更难,而是以素养立意为主,注重联系生活,在知识的应用中展现能力和对知识价值的理解。这对命题是挑战,对教学改革也是一种拉动。郭城分析称,改革后“小四科”更科学,因为各科没有主次之分,学生对这几科的时间分布、精力分布、重视程度也没有了等级划分,可以真正培养兴趣。李奕提到,政策发布后,还将修订《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考试时间、成绩呈现方式,以及实验操作测试方案,制定道德与法治科目成绩中计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结果的实施细则等。中考改革的配套措施也将并行。一是规范课程教学,合理设置课时,强化督导评估。二是提高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难题,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的内容。三是优化招生机制,结合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深化多元评价方式与招生录取方式有机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也在对中考改革进行积极探索。例如河北2022年将道德与法治、历史考试设为开卷。济南在2018年将物理化学由分数评价改为等级评价,今年又改回分数评价。近日,深圳起草了《深圳市教育局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改革包括道德与法治开卷、语文分值降低、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单独记分等举措,广泛征求意见。储朝晖表示,中考改革一直在尽可能淡化唯分数论的标准,让学生的优势潜能更好与高中教育相匹配,形成有效的选拔渠道。此次改革在他看来,为有效选拔打开了局面。作者:周游
编辑:杜玮
运营编辑:肖冉